5月31日,第七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15周年的分论坛之一——第五届全国地方电网与配电网圆桌论坛在京举行。本次圆桌论坛由中国能源报和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以"服务地方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探讨地方电网与配电网如何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发表主旨演讲。
来源:中国能源报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整理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现在是电力系统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出现了新情况、新需求,需要我们再认识新型电力系统。
一、新情况
非化石能源超过火电,煤电比重低于40%。、光伏装机占新增装机比重达78.8%,连续14年、9年均全球第一。我国光伏发电量占比中,青海省最高达28%,有2个省份超过15%,有3个省份超过12%。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达15.5%,以新能源替代煤炭是我国超越式转型的特点。全球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在14%左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发电量在整个电力的占比最大的还是煤电,煤电发电量占57.9%,其发电装机容量下降,但发电量仍然是第一,煤电年利用可到5500——6000小时,现在在4500小时,主要是为了新能源发展提供灵活性资源。
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电力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电力增长脱钩,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电力用了全国60%左右的煤炭,但电力对污染物的控制是各行各业中最严格的,90%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2021年电力颗粒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三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2500万吨,2023年底三项污染物总量为110万吨,对蓝天白云没有影响。
人均用电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逐步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用电比重约66%,高于发达国家约30个百分点,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特点。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9.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人均用电量达6539千瓦时。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不仅要看人均用电量,更主要要看人均生活用电量,我国人均生活用电量及增速显著低于人均用电量,约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不同地区间人均电力指标差别较大,反映出资源和经济分布特点。我国人均用电量最高的地区是西藏、内蒙、青海、宁夏,人均生活用电量最高的地区是北京、福建、浙江、上海、广州、天津。
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已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终端能源消费中,发达国家天然气占比大概在25%左右,我国天然气占比为10%。终端能源清洁化要靠可再生能源,靠电。中国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提高速度很快,直接用可再生能源,用电力替代煤炭,是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我一直在问,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什么时候可以赶上城市?事实上,我国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水平已经超过城镇。我开始也不理解,反过来想想,城市用的电器在农村也有用。我所接触的农村用电磁炉的比城市更多,还包括电动车的充电等等。
二、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能源资源禀赋、双碳、能源安全、新型能源体系进行整体部署,要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为应对能源发展挑战,出路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3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三、再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与能源电力转型紧密相关,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紧密联系,互为因果,总要求是积极稳妥、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约束机制是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
为此建议,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坚持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新兴产业积极、稳定、协同发展,要防止新能源产业发展大起大落。统筹规划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电网优化资源配置能力,加强跨省跨区电力余缺互济、时空互济,有序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及支撑性调节性煤电的建设发挥流域水电集群效益,实现水电与新能源多能互补运行,推动独立储能发挥调节作用。统筹推进农村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创新新能源支撑下的新农村模式。完善配网改造的投资机制和价格机制,正确处理电网、其他投资主体、地方政府、农民等主体的权益,进一步完善电价体系,细化峰期、谷期电价时段,增加较小时间尺度的分时电价,引导和激发用户错峰用电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