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记者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了解到,当前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一方面,发电利用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4414万千瓦,较2013年增长4倍以上;另一方面,生物质能非电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清洁供暖和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已初具规模。
不过,多位专家指出,作为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待挖,应进一步提高其战略地位,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多方参与共同持续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潜力巨大
当前,生态环保和绿色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主线,生物质能的零碳属性,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质能已成为国际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电气化难以脱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指出:“生物质能作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备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条件,对城乡各类有机废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将对我国环境、能源和粮食安全发挥巨大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进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是我国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此前发布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显示,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4.94亿吨,生物质资源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4.6亿吨标准煤。截至2020年,我国秸秆可收集资源量6.94亿吨,畜禽粪便总量达到18.68亿吨,林业剩余物3.5亿吨,生活垃圾3.1亿吨。但这些资源实际转化为能源的不足0.6亿吨标准煤,还有巨大潜力待挖。
“生物质能不仅来源广泛,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而且具有多种利用形态,如固体成型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等。这些特性使得生物质能在未来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中,成为一种稳定、连续、易操作的基荷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
诸多制约
据介绍,生物质发电是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最主要方式。截至2023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4414万千瓦,约占全球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的29.43%。生物质发电之外,生物质能利用也正朝着非电利用的方向发展。截至2023年,我国生物天然气产量约5亿立方米,占全球生物天然气产量5.6%;生物燃料乙醇产量340万吨,约占全球生物燃料乙醇产量的3.82%;生物柴油产量220万吨,约占全球生物柴油产量的3.93%。此外,生物质制可再生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相关项目也处在规划建设中。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位专家指出,相较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我国生物质能发展较慢,产业规模仍较小。
“现在生物质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技术不少,而且很多技术非常先进。但是由于对属性认识不清,导致了对原料价格的无法控制,使得我们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指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认为,生物质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资源分散且分布不均匀。与传统的煤矿、气田这种易于集中开发的资源相比,生物质能能源密度较低,要把它开发利用起来,就面临收、储、运等问题,其中涉及到很多非技术因素,容易造成成本增加和管理上的困难。
“生物质能产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在电价补贴政策退坡后,如何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成为关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指出,“目前,生物质能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绿色价值往往被市场忽视,这需要行业内外的进一步认识和重视。此外,产业规模较小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社会资本投入有限,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持尚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双轮驱动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未来的生物质能产业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价值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生物质能产业的战略地位,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快生物质能的多元化技术开发,如生物质天然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可再生甲醇等,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性。同时,加强产业链建设和协同发展,健全行业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物质能技术的转化率和降低成本。
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政策咨询项目官员冯金磊看来:“第一,政策驱动和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长远的目标;第二,在工业利用、航空领域比较超前的生物质能利用方面,技术是主要的障碍,通过技术的突破来降低成本还需要走一段路;第三,投资方面需要政策的引导以确保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为持续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我们应进一步明确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政策导向,多措并举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性,扎实推动生物质能利用创新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郭智表示,“一方面要着重发展灵活可控的生物质能技术,提高其在电力市场和辅助服务中的参与度,满足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需求;另一方面要持续拓展生物质能非电利用规模,深入研究和稳妥推进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等领域的试点项目,创新投融资和商业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路径。”